枣庄人均GDP垫底鲁南”的论调,实则忽略了这座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暗战”。2020年枣庄人均GDP曾达6.3万元,位列鲁南经济圈前三,但受煤炭资源枯竭冲击,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机床企业数量从巅峰期的120家锐减至43家,产业空心化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度跌至全省末位。与此同时,临沂凭借3000亿元级物流产业集群,2024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8亿件,占全省1/4,成为鲁南经济“新引擎”。
机床之都的“空心化”困局
枣庄曾以“中国中小机床之都”闻名,巅峰时期机床产业贡献全市工业产值的35%。但随着低端产能出清,高端数控机床依赖进口,本土企业仅剩威达重工等少数企业能生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2024年,枣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滑18%,而沈阳、台州等城市已抢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市场,枣庄机床产业集群效应近乎消失。
新能源产业的“接棒”挑战
为破局转型,枣庄将锂电作为“一号工程”,2024年全市锂电企业增至278家,产值突破500亿元,欣旺达、吉利极电等项目填补了鲁南高端动力电池空白。但与常州(2024年新能源产值超7800亿元)相比,枣庄锂电产业规模仍显单薄,且本地新能源汽车配套率不足15%,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显现。
物流枢纽的“错位竞争”
临沂的物流优势倒逼枣庄另辟蹊径。2025年,枣庄翼云机场通航在即,济枣高铁将缩短至济南1小时通勤时间,叠加“2.5公里充电服务圈”建设,正构建“空铁联运+新能源”新模式。若能将锂电产业与物流网深度融合,例如发展新能源商用车、智能仓储设备,枣庄或可找到“工业+物流”的协同路径。
当机床轰鸣声渐远,锂电产业能否成为枣庄的“第二增长极”?这座老工业基地的突围战,不仅是产业更迭的生死时速,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范本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