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春招现场,同学们在了解就业信息。刘东岳摄
浙江宁波海曙青年人才驿站提供的房间。共青团宁波海曙区委供图
数据来源:教育部
“简历筛选有啥标准”“往年报录比例如何”……中国人民大学,春季学期首场招聘宣讲会上,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一问一答,现场活跃起来;
杭州西站,人来人往,余杭区新春综合类人才交流大会办进高铁站。“下车递简历”“求职不出站”,交通枢纽变身人才枢纽,30多所高校、200多家企业单位参与;
晒简历“求指导”、分享“上岸”笔记、“面经”互助群……打开大学生常用的一款生活类社交APP,“2025春招”话题浏览量达数百万次。
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连续3年突破千万,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主体。求职招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企业、社会,怎样为他们铺路搭桥?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何实现适配?记者走进春招一线。
细化就业服务:
学生求职过程中,如何指导简历、培训面试方法?去外地应聘,人生地不熟,有方便落脚的地方吗?
夜深了,郑州师范学院公共教室,灯仍然亮着。“已读未回”,陈奕杭同学盯着电脑屏幕,网页显示一条简历投递提示。
“您好,我想应聘平面设计岗或者办公文员岗。”今年开学以来,这句开场白被陈奕杭反复敲进求职信息,“面试过几次,但都不太理想”。
陈奕杭是该校特殊教育学院大四学生,美术学专业。
“奕杭,聊聊?”第二天,辅导员陈晨手里拎着两杯奶茶找到他。自打陈奕杭开始求职,在教室、食堂偶遇已是常态。拿起简历,陈晨给出建议:
“专业成绩与能力藏得太深”“手语沟通能力是优势,单独列出来”“简历要像你的设计作品一样,抓人眼球”……“调整状态,我相信你!”一串串勾画的最后,是一个大大的“加油”。接下来,师生俩开始了几天的“特训”……
前不久,了解到一家畜牧科技公司有合适的岗位在招聘,陈晨第一时间联系陈奕杭。“我马上发简历,做好准备。”如今,陈奕杭已实习一段时间,干劲十足。
从校园小空间走向社会大天地,求职路上的大学生总是在摸索中成长,关键时刻需要学校和社会扶上马、送一程。
一大早,浙江宁波海曙青年人才驿站,宁波大学2024届毕业生刘延超起床洗漱。前不久,他通过线上平台预约了房间,无需房费、早餐费,拎包入住,“趁着今年春招,从外地来宁波几家企业面试。”
下午,刘延超去一家企业面试机械设计工程师岗位。回到驿站,他在共享空间转了转。办公室、会议室,便于线上面试、商务办公;公告栏既有企业招聘信息,也有脱口秀、City Walk(城市漫步)等主题活动,拉近人才与企业、与城市的距离。
“我们设置了11个青年人才驿站,房间约600个。今年根据实际情况,最长可提供7+7天的免费临时住宿服务。”共青团宁波海曙区委的工作人员介绍,有些驿站的房间预约量最近已达80%。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深圳、宁波等地推出服务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求职、实习期间的免费住宿政策。解决阶段性、过渡性居住需求,是“抢人”之举,更是惠民实招。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如何解决难题、纾解情绪,帮助学生积蓄前行的力量?
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河南省教育厅建立省级协调机制,汇集人社、民政、残联等多方力量,组织专项招聘,联系4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近1.8万个工作岗位,引导家校定期沟通学生就业进展……
在国家层面,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六大体系。建设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为脱贫、低保、零就业等家庭及有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提供服务和援助……一项项帮扶实招,如暖风护航毕业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