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数学让世界有了定量的概念,计算机让世界是可计算的,如果以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概念是一个优化的技术,它计算让这个世界怎么做一件事最优,所以它会让这个世界各个角度都能受益。”
2025年初,国内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本科扩招,扩招专业大都包括人工智能专业,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样,伴随年初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红,不只引发了对文科存续价值的激烈讨论,人工智能带来的替代性恐慌亦有蔓延。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受访者 供图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学等课程的发展路径很像,“现在即使是中文系也得学数学,即使是哲学系也得学计算机,将来可能的情况是,人工智能会变成通识类的课程。之所以招这么多的学生,未来可能每个单位都要用人工智能,大概是这样一个趋势。”
“人工智能这个词,一看就容易望文生义,似乎是一个远远超过人脑的无所不能,但简单讲人工智能就是赋能,”赵新说,“对教育来说,还是要坚持固基础,宽专业面的思路。学生掌握牢本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核心竞争力,比如我们常说这个人的思维一看就是干这个的,学生要善于把其他问题映射成本领域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即使AI存在,拥有知识就能教AI得到最好的结果。”
采访中,赵新也谈到,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有过很多波,最近这一波概念非常吸引人,当然就会加上很多人为的想象,但这波是不是真的能让整个社会达到非常理想的状况也说不好。
澎湃新闻注意到,南开是我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当前学院下设:自动化系、智能科学系、智能工程系、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机器智能研究所和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非实体系、所、中心单位。在人工智能领域,赵新做了很多年机器人的研究。其当前在南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微纳设计与加工、生物模式形成与组织发育建模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和论文是否涉及公平性,老师是否会被AI替代,哪些学科对应的职业可能会被AI颠覆,AI时代如何重构文、理、工科的课程体系等热点问题,赵新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也做了回答。
AI正在模糊传统的学科边界
澎湃新闻:南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您认为大学在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人才培养变化过程中,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南开是如何应对变化的?
赵新:对于大学来说,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肯定是方向之一,但是更关键的是,现在慢慢出现了学科融合的趋势。类似像人工智能学科的出现,至少会涉及数学、统计、人工智能、计算机,甚至还有物理,还有和生物科学相关的,比如认知。类似人工智能等专业的发展阶段,一定会出现学科交叉融合。对教育来说,还是要坚持一个固基础,宽专业面的思路。
南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新一波的智能技术出现之后,在天津市倡议下,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随后又成立了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现在还有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这些学院都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成熟,从数学、自动化、计算机这样一些学科分离出来,在重要性越来越强之后成立的。
澎湃新闻:当下AI正在模糊传统的学科边界,如何重构文科、理科、工科的课程体系?
赵新:划分学科是为了让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