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这是今年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之后,又一所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子布局。(此前报道:《深圳又一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据悉,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构建起全面的本硕博一体化专业体系,学科方向覆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具身智能等前沿。
今年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于今年9月招收首批学生,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
另外还有一个消息,事关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布局。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深圳大学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南方科技大学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也位列其中。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专业,主要面向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信息的智能获取、处理及应用。
人工智能专业,采用“自底向上”的培养模式,从底层的AI芯片及系统入手,拓展至中层的大模型及算法等核心技术,最后在顶层达成AI赋能各行各业的培养目标。
笔者梳理发现,我国人工智能专业的开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2017年,共有19所高校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数字在2018年猛增至96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潮起,高校纷纷加强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
2019年3月教育部将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共有35所中国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其中既有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有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理工科院校。
人工智能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至此,人工智能专业正式被纳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大家庭”。
2023年以来,随着具身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崛起,国内高校对人工智能的布局又迎来一波新高潮。
2024年,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4月27日,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5月,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成立;12月,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
2025年4月,复旦大学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亮相,其中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有三个: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推出“AI(人工智能)十条”改革方案,全面布局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推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在全国这盘大棋中,深圳高校有何优势?
笔者发现,与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链、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紧密合作,是深圳高校共同认定的“先手棋”“关键手”。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仪式上,就有华为、腾讯等企业的身影,双方还签署了合作协议。
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人工智能学院筹建组李坚强教授表示:“我们与腾讯、华为、中兴、优必选以及云天励飞等多家头部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目前,我们有很多项目及研究课题,都是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有效加快了基础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