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平台之争,能给外卖骑手和消费者带来什么实打实的福利?
4月21日,京东一封《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再次掀起了外卖行业的舆论战。
京东称有些平台强迫外卖骑手“二选一”,不能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如有违反,会采取封杀措施。目前来看,事关“二选一”的指控是否属实,尚待有关部门调查,但是京东的下场硬刚,也不禁让人反思:愈演愈烈的平台之争,能给外卖骑手和消费者带来什么实打实的福利?
问题一:骑手有“饭碗自由”吗?
公开信中,京东表示,骑手在过去可以在三大平台之间自由接单,才能保证自己的收入。因个别平台“二选一”行为,骑手收入预计会降低16%—25%左右。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行业猜测在暗指美团。几天前,美团也在发布一则声明称,有一骑手造谣“去其他平台跑单会被美团永久封号”,已被处罚。同时,美团还承诺,不会违规限制任何骑手的准入准出,更不会因此对骑手进行永久封号处置。
京东和美团争论的焦点在于,外卖骑手有“选择自由”吗?回答这一问题,要先搞清楚,外卖骑手和外卖平台到底是什么关系?
记者调查后发现,外卖骑手通常分为“商家自配”“专职骑手”和“众包骑手”。“商家自配”很好理解,外卖平台只负责卖商品,配送环节由商家负责,老板自己可以送,店里小伙计也能送,这种不属于京东和美团讨论的范围。
专职骑手和众包骑手是送外卖的主流,也是外卖平台的竞争“护城河”。除了极少数专职骑手是与平台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绝大多数的专职骑手都是与平台合作的第三方代理商签合同,平台将配送业务转包给代理商负责,由代理商招募骑手,再以平台名义进行外卖配送。值得注意的是,专职骑手有平台规定的上下班时间,对接单量和在线时间都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就跟正常上班没太大区别。
而众包骑手则不属于任何平台,也没有和代理商签订合同,以个人名义在平台上“抢单”,配送时间和范围都可以自己选择,还能同时在多个平台上接单。比如,有些外卖骑手穿着美团的衣服,车上却装着饿了么的保温箱,这类多半是众包骑手。
据悉,无论是美团、京东还是饿了么,平台上都有大量的众包骑手,如果平台不加以限制,骑手的“饭碗自由”是能够保障的。
问题二:京东为何跨界“送外卖”?
京东外卖自3月1日正式上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战火愈演愈烈——
先是4月12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社交平台点评京东外卖,称“京东不是第一家做外卖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很快,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内部称,“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产生社会价值。”
4月15日上午,美团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服务的购物平台,主打“30分钟送达”。当天晚上,刘强东在内部讲话中,给京东外卖定一条规矩,永远赚的净利润不允许超过5%,“我们一定要在行业里面,按照三毛五的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赚钱能力、赚钱欲望。”
所谓“三毛五理论”,是刘强东提出的一个关于成本控制与效率优化的商业逻辑,核心观点是,如果京东能将运营成本降低三毛五,就能让利给消费者三毛,给合作伙伴留五分,自己赚两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