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提问:“如何对付微信不回消息的人?”
一个高赞回答是:“人与人之间,沉默就是答案。”
微信作为沟通工具,简单传递信息时,缺乏温度;热烈讨论问题时,容易上头;想要结束一段关系时,简单粗暴。
与其执着问为什么,不如坦然接受,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视觉中国
不回复,避免争执
朋友小倩说,以前一直以为及时回复消息是对人最大的尊重,经历过一些挫折才明白:
很多时候不急于回复,才最体面。
前几年,随着工作的线上化,许多任务都需要远程协作完成。
她因性格急躁,总能迅速回应信息,同时,她也希望对方以同样的速度给出反馈。
每当对方稍有延迟,她就会连续发信息追问,甚至打电话质疑。
久而久之,她自以为高效的沟通方式得罪了很多合作方,而自己对此浑然不觉。
直到领导找她谈话:“你知道自己现在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小钢炮’吗?”
小倩愕然。
来源:视觉中国
不回复,代表拒绝
老话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老话的规则已悄然发生改变。
现代人的感情观更在乎两情相悦。
以前顾及面子,担心伤害,现在只需“已读不回”。
网友静静每天忍不住给喜欢的男生发微信,分享生活琐事。
可是,对方很少回复,连一句敷衍的“嗯”“哦”都懒得说。
起初,静静还自我安慰,觉得是男孩工作忙、压力大,没及时看到,然后忘了回复。
又或者对方心情不好,不想与人聊天。
她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不懈,表现大度,终能俘获男孩“芳心”。
直到,从朋友那里得知,他们经常一起聚餐、看电影。
偶尔聊起她,男孩无奈地表示:“看着挺机灵的姑娘,在网络世界怎么如此锈逗。”
静静这才明白,男孩不是没时间,只是用不回复的方式,让她放弃幻想。
有时候残忍也是一种无奈。
不回复,是一种委婉而明确的拒绝方式,没有面对面的尴尬,默契的意会,好过执着的纠缠。
在情感的世界,交流是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
得不到回应时,不要只顾一腔热情,自我感动。
让理智战胜情绪,接受沉默的回应,给自己和对方留下尊严和余地。
也许下一站就是你的专属幸福。
来源:视觉中国
不回复,各自安好
看到一句话:“成年人的绝交,从来都是静悄悄的;默不作声地疏离,好过勉强维持。”
我不禁想起发小小鹿。
人生的前30年,我们朝夕相处,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了解对方的每一段感情经历。
后来我搬家了,距离让我们见面不易,微信曾使我们努力维系热情,直到彻底失去联系。
两年后,小鹿辗转加回我的微信,我们激动地回忆过去。
我惊喜地发现,她还记得我的生日和单位的电话号码。
可还是委屈地发出疑问:“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再理我。虽然距离远了,即使我在出差,可你结婚时,我依旧包了最大的红包,托人送去。”
小鹿歉疚地表示:“可能那时还年轻,我觉得你人都不到,我又何必再去主动。那次怪我,这次我们一定不再失联。”
我们感慨大家其实没变,把曾经心里的“疙瘩”理解为一场美丽的误会。
我们相约月底见面,以后必然不离不弃。
我激动地找出尘封已久的老照片,选择几张两人无比亲密的合影发送过去。
许久,她淡淡地回复:“回头我联系你。”
此后,这个人,又成为通讯录里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只是这回,我没再负气地直接删除,以成年人的理智让“它”安静地躺在联系人列表里。
又过了两年,小鹿再次出现,要求一定见面解释原因。
神奇的是,“距离”这个绊脚石突然失去了威力,第二天我们就在星巴克面对面坐着相视一笑。
我平静地听着她的解释。原来,她上次消失是因为正在经历感情的挫折,这次出现是因为她生活步入正轨。
我们的关系已然变了样,不再无话不谈,即使人的距离近在咫尺,心的距离早已远去。
与其被动陷入一段随时可能消失,又不知何时会再出现的关系里煎熬,不如让彼此成为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也好。偶尔翻看,回忆往昔,祝福她一切都好。
不回复没什么大不了,网络世界只是现实生活的调味品和辅助工具。
在这里分离,好过见面后的尬聊。
不说再见的道别,不失为一种体面的选择。
缘聚,珍惜;缘散,看开。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分享一段话:
“你迟早会明白,戛然而止就是回答,沉默不语就是拒绝,与其纠缠,不如各自安好。”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让别人成为别人,让自己成就自己。
他认为不回复消息最是体面,你选择不执着追逐更是尊重。
尊重好聚好散,看淡一别两宽。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不要在乎小小的对话框,把自己活成光,照亮值得珍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