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技巧 > 干货教程 > 调查| 博士走出“象牙塔”后,如何“丝滑”就业?

调查| 博士走出“象牙塔”后,如何“丝滑”就业?

发布时间:2024-11-27 15:48:28来源: 13041198719

近年来,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幅增加,博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如今,越来越多博士生正在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业时,他们也不再局限于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是主动选择到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

实岗锻炼 抽象知识具象化

“导师曾经说过,做学问要有生命,人文学科一定要与人有联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小谢眼中,研究不只是在书斋里,还应该“沾泥土”“接地气”。得知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开展“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他果断报名,通过选拔后成为第二期学员。

“出发前,学校专门组织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包括公文写作、调研方法等,还结合北京的‘接诉即办’,让我们了解基层治理经验。”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小谢来到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

在这里,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参与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负责协助撰写材料、策划活动,与青年干部座谈交流,还赶上了一年一度的“村晚”。“村民们穿着平时干农活的衣服上台走秀,那种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乡村图景真实而美好。”

为期两个月的实岗锻炼中,小谢也尝试发挥自身所学,助力当地发展。“我们团队关注到当地有族谱,就考虑从数字人文的角度,让族谱实现电子化、可视化。”了解到寿宁北路戏是国家级非遗,小谢又结合自身所学与当地保护传承中心老师进行交流。在调研古村文旅业态时,他向当地乌金陶手工艺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情况,推荐将李白《将进酒》敦煌写本作为镌刻内容,并协助寻找相关图片材料,“有一种书本照进现实的感觉,抽象的知识在那里变得具象化。”

小谢还与团队成员一起,围绕下党乡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实践运用申报了“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我们走访了十几个乡镇,采访近百人,收集将近10万字的资料,梳理当地旅游资源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最终,这份调研报告不仅被当地采纳,还被评为2023年共青团中央“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驻村工作 基层经历有帮助

作为“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的首期学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小方也曾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有过一段难忘经历。

“工作地点就在乡政府的办公室,主要负责协助乡政府的同志们处理党建方面的工作。”两个月里,第一次接触乡镇工作的小方和另外两名学员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全乡下属的十个行政村,了解每个村庄的特色产业和致富路径。“三十多年来,下党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方的家乡在宁夏,爷爷奶奶家地处缺水地区,“经常听长辈们提起宁夏一些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解决,也看到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差异,所以读博期间就在考虑今后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在下党乡的所见所闻让小方更加坚定了这个选择。“留在北京固然很好,但我心里还是有一种情结,希望沿着老一辈的足迹,让家乡也能‘旧貌换新颜’。”博士毕业后,小方以选调生身份回到宁夏。

“工作前两年,要先到基层锻炼。”作为单位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小方在今年8月来到吴忠市的一个村庄。“之前在下党乡的经历对我特别有帮助,让我提前熟悉了乡镇工作的特点,可以很快适应驻村生活。”

这段时间,小方吃住都在村里。他跟着网格员一起入户,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每月还会参加帮扶例会,宣传帮扶政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干部好奇我这样一个博士生为什么会来村里,我就会跟大家解释,基层经历其实很宝贵。即使今后回到原单位工作,也需要先明白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空谈理论做不切实际的决策。”

校企联培 研究应用不脱节

在理工科领域,博士生培养同样更加重视实践。作为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简称“微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研究生,小吴经常“两头跑”。

“我在两头都有指导老师,如果代码运行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微芯研究院那边的导师请教,避免走弯路。”从博士一年级起,小吴就开始进入微芯研究院,“我的课题跟微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长安链’是强关联的,目前有两篇关于区块链技术的论文被录用,也都是基于‘长安链’来做的。”

小吴明白,如期取得博士学位并不容易。“读博压力其实挺大的,即使有了课题,也还要花很长时间进行理论推导和代码编写,交稿审查又要几个月,之后还要返稿修改,一篇成果下来至少需要一年左右。”尽管博士学制已经普遍从3年制改成4年制,但每年还是会有半数甚至更多的博士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达标等原因,需要延期毕业。

“校企联培的一大好处就是避免研究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化也能更高效。”相比起实习来说,长达数年的校企联培让小吴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日常运转情况,“这些对于职业规划很有帮助,求职的时候可以有备而来。”

去年5月,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中国星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航天科工、华为等企业,以及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成立理事会。“生源要求比较高,都是保研的学生,分别攻读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据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赵永利介绍,学生将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整个培养过程。“以博士为例,将实行‘2+3’的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会有3年时间到企业实践,研究课题也都来自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国家培养工程领军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

深度合作 应聘入职更顺畅

“校企联培不仅让我在读博期间方向更明确,也让我在入职以后工作更顺畅。”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姜涛,目前就职于中国移动研究院。

“读博期间,我从事无线信道建模工作,这在通信领域中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很关键的方向,一些企业可能直接采用标准化结果,但运营商们需要获得原始数据,建立符合真实网络的信道模型。”由于中国移动与学校有长期深度合作,姜涛的博士开题并没有太多犹豫,“企业需求通常会以项目形式提供给学校,我们开题的时候也会往这个方向靠,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企业也可以通过项目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相当于提前考察。”

读博最后一年,姜涛并没有选择“广撒网”,而是瞄准三大运营商。“事实证明,成功率确实比较高。特别是在专业面试时,我之前的项目经历就会成为优势,可以很好地契合企业需要。”姜涛谈到,对于企业来说,找到合适人选也并非易事,“一些博士生研究做得很好,但方向不一致。如果招过来,可能还要花大量时间去培养,显然不如来了就能直接上手更高效。”

得益于校企联培的基础,姜涛的入职过程相当“丝滑”,没有经历痛苦的磨合期或适应期。“以往的研究还可以继续做下去,不必从零开始,这样前期绩效考核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北京邮电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忠宝谈到,北邮-中国移动联合创新中心有效提升了双方人才科研能力,并促进了校企合作有效对接。“通过聘用联合企业导师、企业科研人员学术深造、共建联合培养课程等方式,为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创新中心联合课题研究,也为中国移动输送了多位有合作基础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