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位朋友去上海看了一场短道速滑比赛。观赛之余还有不少时间,可惜卡着点,没有约到上海博物馆的参观名额,最终我们“临场发挥”,以睡懒觉、共享单车骑行、逛多抓鱼循环商店度过了多余的时光,松弛而愉快。
我和她是高中同桌,认真算了算,我们认识十三年来,跨城一起出游过十来次。次数虽不算多,但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我们出行风格不一样,喜好、性情也不同,但竟然可以不断和谐地结伴出行。
她习惯晚睡晚起,体能和耐力没那么好,很怕热怕晒,对美食有兴趣,旅行方式比较随性;我则习惯早睡早起,体能挺强,皮实耐糙,相对抗热抗晒,喜欢自然和人文景观,总想着要充分利用出行时间多逛些地方。
性格差异导致的问题自然是有的。有一年夏天,我们一起去台州,计划两天逛几个有山的景区,但最后她又热又累,不想去爬山和看天台山大瀑布了,便在服务点等我。我自个儿去了这些地方,回来再和她碰头。即便这次去上海,她也还是需要我催促早点睡觉。
这些年,我们能互相陪伴着一次次同游,我想了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我们看重游玩,同样看重彼此。去哪里、做什么事固然重要,但和谁一起也重要。我还在南昌读书时,她去南昌看我。好久没见的我们,每天就是走路、吃饭、聊天,被太阳晒黑几个色度,她也没有任何的不开心。有一次,我想去衢州看喜欢的舞蹈演员的演出,邀约她,她不打算看那部舞剧,但还是欣然赴约,和我城市漫步。
第二是我们有类似的底层性格,愿意互相迁就、磨合。比如我们都不喜欢铺张浪费,因此在住宿、吃饭、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不会有分歧和矛盾。我们都不是很自我、很“难搞”的人,遇事能够商量着来,而不是非得坚持己见、我行我素。她晚睡晚起,慢慢地也让我的时间感松弛了些。有一次我们夜聊到凌晨两三点,结果是第二天睡到快十点才起床,但那是我们聊得最深入的一次。
第三是我们共同培养着彼此的感情和关系。有一次,几个月没见的我们交换了日常生活,聊了共同的兴趣。聊天时,她说到“学人文和社科的人更具备易出圈属性”,并以亲身体验例证,恰巧那之前几天我也刚想过这个问题!这引发了我们从未有过的交流兴趣。虽然当我笑嘻嘻地请她看视频,给她安利我追的星时,她拒绝说“不了不了,我暂时只需要一些轻松的快乐”,哈哈。
这些让我清楚直观地意识到,友情是可以且需要培养,需要相向而行的。十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同游过若干地方,共度过很多时间——虽然更多时候在各走各的人生路。这也总让我想起,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偶然成为了高中同桌。
都说旅游能检验恋人之间的感情,安排一次出游,就能看出两人合适不合适在一起。其实朋友之间何尝不是如此。长久陪伴,久处不厌,并在一次次同游同行中变得越来越亲近,真是一种难得。